走近民盟盟员、BTV《食全食美》特邀主持人“邓大厨”
爱看美食节目的朋友们都知道,北京电视台有个节目叫《食全食美》,《食全食美》里有个“邓大厨”。
但是您知道吗,邓大厨还是咱们盟员,他的本职工作是北京市外事学校的教师~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在四中礼堂举行了“奋进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主题报告会,会上为在教育战线做出贡献的教师颁发了获奖证书。邓伯庚荣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系统霍懋征奖”。
“霍懋征奖”是北京市西城区用以奖励全区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而设立的最高奖项。
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近“邓大厨”,看看“邓大厨”是怎样既当好教师又当好厨师的~
邓伯庚,民盟盟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北京市外事学校烹饪专业部主任,高级教师。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全国烹饪大赛评委。北京市中职烹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节目特邀主持人、烹饪专家。
邓伯庚多年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在西城职教岗位辛勤耕耘了37年,为职业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在烹饪行业领域也是一名佼佼者,他带领业内专家编写《中式烹调国家标准》,他在电视台所讲授的中餐烹饪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他出访世界各国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邓伯庚在工作中乃至在荣誉面前一向很低调,用他的话说:“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这是我的责任!”
业内人士都知道,一位成功的厨师不仅需要高超的烹饪手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还要吃得苦、耐得劳,做出养眼又养身的菜品。要做到这些,没有几十年的真功夫是绝对不行的。而来自北京市外事学校的邓伯庚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厨师,曾获得“重量级”烹饪奖项无数,还是一位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优秀教师。
除此之外,他还是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节目特邀主持人,为大众普及烹饪知识、传播新式烹饪理论。可以说,邓伯庚人生的每一面都可圈可点,他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内涵——琢磨、实践、用心、坚持和奉献。
“阴差阳错”学习烹饪 从此渐入佳境
1979年,恰逢文革后恢复高考第3年,邓伯庚参加了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摄影专业。但是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傻眼了,他被录取到了烹饪专业。要知道在当时,厨师被誉为“八大员”中的一员,工作不仅又苦又累,社会地位还不高,也就没有人愿意当厨师。
“当时不是高中校长的鼓励,我都不准备去读书了。后来在烹饪专业的学习中,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一行,常常琢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并乐此不疲地试验各种不同的情况来验证其对菜品的影响。”
邓伯庚雕刻作品
邓伯庚入学的第二学期,在一次和同学打闹中,不小心左手掌骨骨折,左手被石膏固定了三个月才得以痊愈,在这期间,他耽误了不少专业课,特别是需要动手操作的雕刻。为了赶上老师的进度,他真是费了不少功夫:课堂上认真学习,细心观察;课后买了苹果、葱头、水萝卜等原料在家练习。为了研究月季花的形态,他多次到中山公园的塘花坞看月季花,根据自然环境中月季花的形态进行雕刻。他已经不记得当时用了多少原料、手被雕刻刀割破多少回了,只记得当时家里的所有蔬菜和水果,基本都是刻好形态后才吃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毕业时,他的雕刻手艺是全班最好的。
专业技能节节提高 获奖无数
1981年,邓伯庚因表现出色,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他调到北京市32中,并于1988年参加北京首届烹饪技术比赛,荣获“美食杯”奖。优秀的成绩引来无数媒体的采访,慢慢地,邓伯庚也在烹饪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和同行的精彩表现,也让厨师这个行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后来,邓伯庚的事业如鱼得水,在32岁时就破格评为北京市高级教师,当年的破格老师中餐烹饪专业仅他一人。一年后,他又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获得优秀课奖。他至今还记得当时作课的菜肴:凤尾虾排。这个菜在造型上需要让虾身自然平整、虾尾保持翘起的形状。为了让虾在该翘的地方翘起来,邓伯庚琢磨了很长时间,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花6、7个小时仔细琢磨每一刀对虾造型的影响。后来,他发现把虾从背部片开后,用刀尖在片开的虾肉处轻轻斩几下,就能让虾的“筋”断开,虾身就能在定型后自然平整,虾尾也就自然地翘了起来。
邓伯庚在学校讲课
1997年,邓伯庚作为唯一的教师代表,参加了’97曼谷亚洲中厨大赛,与亚洲国家各大饭店的中餐厨师同场竞技,尽管他的装备不是所有选手中最好的,甚至略显寒酸,但是他却凭着独特的口味和创新的菜式,获得了大赛银奖。到现在,邓伯庚都不记得自己参加过多少次专业比赛了,反正每次都能载誉而归,这样,他也就越来越出名了。
担任电视节目特邀主持人 传播家常菜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饮食文化,吃得更科学更营养,当时就很出名的邓伯庚受邀担任北京电视台《八方食圣》节目的特邀评委。他专业的讲解加上清晰到位的表达使得烹饪专业的技术、窍门和理念都能够被普通观众轻松地接受和理解。在录制节目过程中,他还能和主持人、观众以及选手进行良好的互动,使他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几年后,邓伯庚凭着极高的人气又担任了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节目的特邀主持人、专业大厨及评委,在节目中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菜品,受到了老百姓的追捧。就连节目制片人和导演都表示,邓伯庚对《食全食美》的功劳真大,观众朋友们都喜欢看他的讲解:清晰、明了、到位,他能把菜品最核心的技术要领不急不缓地呈现给观众。其实,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邓伯庚在屏幕前看似“云淡风轻”,背后有着多么扎实的基本功、多少次实践的宝贵经验和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的用心。
为中西饮食搭桥 成就第一批中外联合办学
2001年,美国新泽西州的大西洋凯波社区学院通过国家教委来到北京市外事学校洽谈合作办学的事。当时,美国方面一些人以“中餐不适合美国人口味”为由反对和中国的学校合作。受学校委派,邓伯庚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讲学一个月。冬天的新泽西虽没有北京那么干冷,但也是寒气逼人,此时的邓伯庚除了每天上课以外,还忙碌着设计在“中国的春节”这一天的晚宴。出于饮食习惯和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食用像海参、鱼翅、燕窝等我们认为的高等原料,同时,又不能在鱼类的菜肴里出现鱼刺,否则,人家会告上法庭。这需要邓伯庚挖空心思地寻找在“平中见奇”“俗中见雅”的效果。
邓伯庚参加中荷职教论坛
晚宴开始了,学院院长、董事长、新泽西州的政府官员、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再加上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记者把宴会厅挤得满满的。味道复合的“干煸牛肉丝”、“百果鸡丁”、清爽滑润的“芫爆里脊”、还有“饺子”、“元宵”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菜肴及小吃,令大家赞不绝口。最后是剔了刺的“松鼠鱼”让这些一向挑剔的美国人翘起了大拇指,嘴里不断重复地说着“very good!”。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美国的学生们和邓伯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学习中餐很难吗?”“你什么时间还能再来吗?”学生们的许多问题令邓伯庚有些招架不住。在欢送晚宴的前一天,他到超市用了38美元买回两个大西瓜,精心雕刻了一组玲珑剔透的“西瓜灯”,灯的底座还刻上了大西洋凯波社区学院的英文校名,晚宴开始了,西瓜灯里放着红蜡烛,朦朦胧胧,仿佛是师生之间绵绵的深情融入其中。邓伯庚和他的学生们在这“灯”下留影、握手、拥抱着。“我们喜欢你”“你是我们的好老师”,美国的学生这样评价着他……
2001年邓伯庚在美国讲学
当年的五月,学院院长约翰·唐·梅博士和新泽西的一位官员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来到北京,和包括北京市外事学校在内的几所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合同。从此他们开始了和中国的几个省市院校联合办学互派教师、互送学生学习以及网上教学等一系列合作。
研究京味菜肴 希望其发扬光大
邓伯庚所在的北京市外事学校位于京菜聚集区西城区,区内有众多知名的京菜餐厅供学习和交流,再加上学校的办学条件、烹饪的专业技能和教师团队实力,使得该校成为北京市烹饪职业高中里,京菜实力最强的学校。2005年,该校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京菜研究基地”,邓伯庚也就成为了“京菜研究”的灵魂人物。
他带领团队参加各类比赛,从不同菜系中汲取精华,改良京味食材,使其更受欢迎;他带领他的团队开发校本课程:《京味热菜》《京味面点》《京味小吃》《冷菜制作》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京菜;他请企业大师进行讲座,北京饭店、全聚德、仿膳等知名饭店的厨师长纷纷走进学校,向学生传播最新行业动态。
邓伯庚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从一名技能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他研究京味菜肴,总结规律,逐渐对京味菜的范围下了新的定义:能长期占据北京的餐饮市场,适合北京人的口味和气候特点,并进行相应改良,北京人能够接受,这种菜就能被称为北京菜。“北京菜口味偏重咸鲜、富于变化、讲究浓厚,质地烂熟。香菜在调味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京菜中有许多改良后的外来菜,所以我们提倡菜品的继承、融合、变化、发展,这样北京菜的内容会更加广泛,发展之路也就越来越宽。”
从普通的烹饪专业学生,到饭店的实习生,再到教师、特邀节目主持人、专业评委、专业裁判员,邓伯庚说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而成千上百次地对菜肴进行实践、改良、创新,他说自己就是一位园丁,只为等待“花儿”开得最美的一刻的出现。
邓伯庚:“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在兴趣的驱使下,我能够在一种很愉悦的状态中攻克一个个烹饪专业技术上的难点。作为教师,我又能把这些技术通过简洁、规范的操作和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传授给学生和大众,我会很有成就感,这种快乐的感觉又会驱使自己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一路坚持下来,成功就在脚踏实地中一步步实现了。”
(来源:首都教育报、民盟西城区委)
下面让我们跟邓大厨学做一道美味的菜肴吧!
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视频:大厨邓伯庚的一招鲜——红烧冬瓜(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看)
推荐阅读(请点击图片查看)